守卫天幕的“钉子交警”
——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、民航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湖北分局办公室主任吕浩
当了十几年的空中交通管制员,吕浩练就了超乎寻常的能力——对声音敏感,拿起电话凭声音能快速判断是谁,哪怕是只打过几次交道的人;对数字敏感,不需要号码簿就能记住别人的电话号码;对位置、顺序敏感,半小时内起飞的航班,他能像复盘围棋一样精准排列出来。
关键时刻,“超能力”累加,便会爆发出更为强大的能力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凭借管制生涯历练出的高度风险防控意识,吕浩快速反应、逆向冲锋,像“钉子”一样扎在空管一线,在湖北空管分局党委精心部署下做实做细防疫措施,成为抗疫“大管家”,与分局全体职工一起,全力保障武汉空中救援通道畅通无阻,为武汉保卫战的胜利扛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。
“在岗一分钟,精心六十秒”
想象这样一幅画面,在纵向几千米、横向数百平方公里的立体空域内,十几架飞机散布其中,以平均每秒230米的速度飞行。为了确保航空器的飞行安全,驾驶员必须依靠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指令,任何细小的偏差,都可能造成不可预见的后果。
“在岗一分钟,精心六十秒。”从1994年当上区域管制员开始,这句话如真理般浇铸进吕浩的工作日常。大学毕业后,吕浩成为恩施航站的一名管制员,从戴上耳机的那一刻,他的工作便进入了高度紧张状态,无论同时指挥七八架还是十四五架飞机,都必须保证它们在正确的方向、高度飞行,和前后左右上下其他航班没有冲突,安全飞向目的地。
耳机是他的“武器”,雷达显示屏便是“战场”。外人看来眼花的扇区显示屏,管制员却要在两三秒内精准读图,以短则几十秒长则几分钟的频率发布指令或接听电话。
早7点到9点出港航班多,晚6点起进港航班多,夜间则相对较少。为防止同时指挥多架飞机出现差错,吕浩和一名同事“双岗”上班,一人主要通话,一人帮助协调,两人相互监督、查漏补缺。因为工作强度大,管制员必须每隔两小时就休息一会儿。
空管人的压力,来自于对持续安全的精益求精。在空管保障过程中,相似航班号容易在陆空通话中造成混淆,是空管指挥的一大难点。吕浩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,苦练扎实的基本功,在实战中得到了检验。
有一次,当他在指挥一架飞机下降时,另一架航班号与其相似的机长却错误接收了指令,回应“收到”。只一瞬间,吕浩凭着对机长声音的记忆就察觉出了问题,他立刻证实机长收到的指令并纠正,凭着过硬的管制技能和专业能力,提前规避了风险。“我们空管指挥就是要为安全留足裕度,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。”
由于管制员工作极富挑战性,多数时间里,他们就是隐藏在管制室里的“隐形人”。每年阖家团圆的节假日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,在通宵达旦中错过与家人共处的时光,能坚守这份寂寞的人都不容易。工作了十几年的吕浩却一直舍不得离开这个岗位,他的心底埋藏着一个情结。
吕浩的父亲是一名化工厂的技术员,在儿时的记忆里,父亲有点“神秘”。“我们就住在厂子的家属院里,经常接一个电话他就走了,有时候忙到昼夜不归。”吕浩回忆道。20世纪80年代,化工厂的生产工艺比较落后,煤的质量不高,锅炉烧了一段时间,炉壁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煤垢,需要人工敲下来。为抢生产时间,等不到锅炉凉下来工人就要进去除垢,作为党员的父亲总是冲在前,在高温的炙烤下,父亲多次受伤,头上留下了伤疤。
默默无闻、精益求精、不计得失,对工作兢兢业业的父亲获得了“湖北省劳动模范”荣誉称号,点滴言行深深影响着吕浩,不仅让他树立成为一名技术人员的志向,还带动他向党组织靠拢。
入职五年后,经过基层航站党支部书记的介绍,吕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。佩戴上党员徽章,吕浩担负起新的职责。因为业务突出,他当了两届管制检查员,在不断的“扫雷”“排雷”中,一批批合格的管制员走上了工作岗位,组成守卫“天幕”的“空中交警”。
“不惜一切代价,战斗到最后一刻”
2008年,根据组织安排,吕浩离开管制员一线岗位,调到管制部综合办负责安全管理工作,后又调到分局办公室负责行政事务。
2020年初,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击武汉。1月23日,武汉“封城”,铁路、水路、公路几乎“瘫痪”,90%的物资通过航空保障,包括防护物资以及“人工肺”,从一定程度上说,航路畅通就是“生命线”畅通。
从1月下旬开始,湖北空管分局启动应急预案,在当时相关信息尚不充分、事态还未明了的情况下,对全体人员实行每日体温检测,做好室内外通风消毒等措施。
而此时,长期管制生涯历练出的风险防控意识,让担任办公室主任的吕浩提高了警惕,他一方面严密关注事态发展,努力收集更多权威信息,另一方面着手布置购买各类防护用品,并针对防护用品紧缺的现状多方了解可能的求助渠道,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。
在“备战”中,吕浩的大脑高速运转,几个问题始终盘旋:如何把疫情对空管运行的影响降到最低?如何全力保障各地援鄂空中通道的畅通?经过一昼夜的思考,在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,充分借鉴国内外传染病防治经验后,他向分局提出了隔离值守的应急建议。
隔离值守的大意是,按照最低限度运行要求,主动隔离分局最关键的管制、通导、气象业务人员,既可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向分局蔓延的风险,也能保证空中通道始终畅通,确保疫情期间湖北空管不瘫痪、能作为、有担当。
这一方案得到分局党委的认可。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,分局综合考虑疫情发展态势,启动隔离值守值班模式。当天傍晚,吕浩匆匆赶回家中,收拾了一大包衣物,包括春夏穿的衬衣,妻子见状问道:“你怎么连衬衣都带上了?”吕浩心有预感,“估计这次隔离值守的时间不会短。”他答道。
只两三个小时,92名同志集结完毕,组成第一批隔离值守突击队,所有人只有一个使命——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天河机场这条空中救援大动脉的畅通。吕浩向分局党委主动请缨:“这个方案是我思考后提出来的,很多细节在脑海中已经成型,如何执行我最清楚,我申请值守,不惜一切代价,战斗到最后一刻,请党委放心。”得到批准后,他逆向冲锋,守在岗位最前线,这一守,就是102天。
在102个战斗的日子中,身为办公室主任的吕浩,化身为真正的全能“浩哥”。
疫情初期谣言四起、信息不畅,有突击队员的亲人感染,为了化解疑虑、抚慰情绪,吕浩及时与值守人员进行谈心交流,想方设法帮助感染的亲属联系医院,尽力帮助大家排忧解困,做好值守人员的思想开导和心灵抚慰。物资出现短暂紧缺的一段时间里,为了让大家吃上菜,吕浩多方协调,通过机场警务人员打通了供应链。每到饭点,他成了食堂帮厨,总要到厨房去转一转、帮帮忙,确保值守人员吃得安全放心。防疫物资来了,他又化身搬运工和仓管员,一包包扛,一袋袋运……
口罩、手机、充电宝成了吕浩的随身三宝,隔离的空管小区、塔台小区不大,他每天要用脚步丈量几十次。“看到浩哥忙而不乱的身影,听到浩哥蹩脚的普通话,我们就莫名心安了。”参与隔离值守的突击队员们笑着说。
在这个“大管家”的示范带动下,处于全国疫情中心的湖北空管分局,实现了管制队伍“零感染”、单位内部“零感染”,并成功保障了4495架次医疗物资及人员的运输。
“他是一根钉,也是一团火”
虽然身已离一线,吕浩的心一刻未曾离开过。
同事刘博记得,隔离值守期间,因为人员轮换房间不够用,吕浩就腾出自己的,给关键岗位的同志用,他睡了两周的沙发。“那个沙发是三人座的,躺下去腿都伸不直。”刘博说。
“优先保障一线人员,让大家有饱满的热情投入战斗。”这样的原则,吕浩一直坚持着。隔离值守期间,有电视台记者要进入塔台拍摄,几番协调之下,吕浩坚持最多只能进去三个人。“塔台是我们最核心的区域,其他岗位可以移交给别人,唯独这里不行,所以,即使战斗到最后一刻,也要保住塔台人员的安全。”
“他是一根钉,也是一团火。”吕浩带过的“徒弟”都这样评价他。
武汉区调领班主任夏晨刚入职时,“师傅”就是吕浩。见习管制员获得独立指挥资格,大流量训练是一道坎,夏晨说,就像不断“升级打怪”,从开始指挥两三架到同时指挥十几架,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导致航空器小于规定的安全间隔。吕浩一直在旁边陪伴大家,不断将见习管制员的指挥过程复盘,分析薄弱点,讲透要领。“我刚开始的时候比你还差,我都干好了,你也可以!”一句句鼓励的话像火一样温暖着年轻人的心,引领大家不断突破瓶颈。疫情之后又遇汛情。2020年6月,武汉市连降暴雨,长江流域出现历史级洪涝,湖北空管分局本部、多个边远台站面临极大防汛压力。结束疫情值守一个月的吕浩,再次投入一线“战斗”。他率领办公室人员进驻单位,落实24小时值守。对于地处低洼地带的区域,他每日巡视,反复检查,确保空管区域安全度过汛期。
钉子般的坚守换来安全畅通,火一样的热情书写不凡人生。建党百年之际,吕浩获得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荣誉称号。“从北京回来后,有人觉得我是个英雄,其实我还是平凡的我。”吕浩还是像往常一样,提前40分钟到岗,在大门口和门卫搭伴儿,为大家测温,为车辆消毒,提醒大家戴好口罩。“像个大总管一样”,大家的玩笑里透着心疼。
吕浩却觉得:“就像父亲当年义无反顾冲进滚烫的锅炉一样,有人带头冲了,大家伙儿才能一起跟上。”